004 盛大的乐章

在泰西之地的君士坦丁堡,波斯帝国萨珊王朝的大酋长、被封为金城郡开国公的阿罗撼王子奉命来这里出使,向西方各国宣谕大唐即将封禅泰山的消息。此时的东罗马帝国正值君士坦斯二世在位期间,刚刚从伦巴第人那里收回了一部分南意大利的故土。由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,东罗马帝国正经受着严重的威胁,他们很高兴听说遥远的东方,那个传说中的“桃花石帝国”(古代欧洲人和中亚人对中国的称谓),似乎可以成为牵制阿拉伯人的另一支力量。于是东罗马帝国盛情款待了这些大唐使节,还为他们在帝国的西界立下一座方尖碑作为纪念,并且派出使者前往大唐观礼。

然而由于路途遥远,观礼的东罗马使者并没有如期到达。大唐也并不了解这个遥远的拂菻国(唐朝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),不知道他们曾经的辉煌。在鸿胪寺的眼里,东罗马使者和其他那些来自西域万邦的使者们相比,并没有什么区别。

麟德二年(公元665年)十月,天子车驾从东都洛阳出发,开往泰山。世界各国前来朝会的王侯、使者也汇聚到了这里,他们的扈从、牲畜,造成了通往泰山道路的拥堵。

而对于这场封禅,李治还有着别的想法。

此前历史上,只有秦始皇、汉武帝、光武帝三位皇帝有过封禅之举,李治作为第四位封禅泰山的皇帝,能与秦皇汉武相并列,就等于是向天下昭告他的权威。

同时,这也是塑造属于他的政治格局的良机。他所代表的皇权在几年前与长孙无忌代表的相权一决高下,并且大获全胜。随后,李义府、上官仪等宰相起起伏伏,一旦有宰相出现专权的苗头(比如李义府),就会受到李治无情的打击,因此,几年来再无一个宰相能有当年长孙无忌、褚遂良这样的权势。

皇权虽然压住了相权,可李治对此仍然没有满足。他想要的,是皇帝享有无上的权威,让宰相以下的朝廷大臣们,都成为皇权之下乖巧的打工仔。

所以李治夫妇在封禅的礼仪上做起了文章。按照封禅的规矩,皇帝率文武百官登上泰山后,要一起在山巅向昊天上帝祭祀。祭祀分两步:皇帝做初次献祭,负责祭天;选一位职位最高的职事官来做第二献祭人(称为“亚献”),负责祭祀地下的神祇。这位负责亚献的执事者,不出意外应该就是本次封禅的封禅大使、朝廷第一人:司空李勣。

但李治偏偏不走寻常路,他打算让皇后来完成亚献。因为在他的设想中,帝后才应该是这场盛大的祭祀典礼中的主宰。皇帝、皇后本为一体,他要通过更改这次献祭的秩序,来向朝臣确认他才是天下的唯一权威。

李勣不愧是八面玲珑的政坛“老油条”,这位精通骑术的封禅大使到了泰山脚下时,非常巧合地从马上摔了下来,崴伤了脚。这样他就没法上山,更没法担任亚献了。于是在许敬宗等人的论证下,亚献这个环节被改为皇后率领后妃们一起敬献地下神祇。武皇后也上奏,请求率领后妃和命妇们一起献祭。

李治欣然同意了这个请求。不管有多少大臣们暗自反对,他都要将最荣光的机会留给他最爱的妻子。

封禅大典在次年的正月举行。这一年的新春,李治再次下诏改元,新的年号非常应景,叫作“乾封”,这年新年变成了乾封元年(公元666年)。新春之际,雄浑壮阔的《秦王破阵乐》在泰山之巅奏响,李治作为初献,恭敬地向着昊天上帝献上了金匮。随后,武皇后率领女眷、命妇们,在宦官搭起的彩锦帷幔中完成了亚献之礼。

看着皇后带领后妃们进行献祭,随行的大臣们大多隔着帷幕冷眼看着,暗暗发出了讥诮的笑声。武皇后听见了大臣的窃笑,虽然依旧从容地完成了亚献之礼,但热衷记仇的她,已经在心里拉出了清单。

武皇后和朝臣们的梁子,在今天算是真的结上了。

封禅泰山之后,大唐似乎真的得到了昊天上帝的庇佑,一份来自高句丽的大礼送到了门前——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去世了,而继位掌控高句丽的,是渊盖苏文的长子渊男生,由于威望和能力不足,被他的弟弟渊男建、渊男产给赶走了。而被赶到外地的渊男生派人向唐廷求救,请求大唐出兵。

高句丽后院起火,恰恰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。李治下诏,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担任辽东道安抚大使,准备再一次出兵高句丽。也许是感到投入不够,唐廷再一次加大资源投入,请出了李勣来担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,统领各路大军。乾封二年(公元667年),李勣率领大军与百济的刘仁轨一南一北,向高句丽发起了总攻。

大唐与高句丽人的战争,已经打打停停持续了二十五年。这二十五年里,大唐多次出兵,虽然大部分都取得了胜利,但终究未能扩大战果、最终征服这个东亚大陆上对抗唐廷的最后堡垒。唐廷已经下定决心,趁着此番高句丽内乱,一举解决高句丽问题。所以大唐最菁华的战士、最优秀的将领,全都集中到了东北,李勣、苏定方、契苾何力、郭待封、薛仁贵等名将,分别统率多路大军,共计十余万人,水陆并进,向着高句丽进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