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李严的出马,则就将一切形势明朗化了。
李严,字正方,南阳人。
李严,本不是地地道道的蜀人,而是荆州七郡中的南阳郡人,到达蜀中时间也不算长,但却成为益州势力的代表人,可见此人才干异于常人。
李严先为荆州刘表治下官僚,后,曹操略荆州,李严举族入蜀,并在刘璋手下为官,声名俱佳。
建安十八年(213),刘璋任李严为护军,在绵竹一带抵抗刘备。李严审时度势,英明神武,当即率领部下投降刘备,被刘备任命为裨将军。
刘备入主成都后,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、兴业将军。
刘璋治下,益州法纪松弛,德政不举,威刑不肃。刘备于是命军师将军诸葛亮、扬武将军暨蜀郡太守法正、昭文将军伊籍、左将军西曹掾刘巴和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李严五人一起制定《蜀科》,后来成为了蜀汉的法律体系的基础。
由此可见,李严在刘备时期,就已经成为蜀汉肱骨重臣。
李严的军事才华在刘备时期,更多次显露无遗。
建安二十三年(218),盗贼马秦、高胜等在郪县起兵,招集队伍数万人,势力直达资中。当时刘备正在汉中鏖战,无法顾及,而李严却没有等待上峰的命令,直接率本郡士兵即乡兵五千人前往讨伐,斩杀马秦、高胜等人。其余人四散逃命,回家为民。
不久,越巂郡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,李严前往解围,高定被击败后逃走。
由此,刘备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,兼任原郡郡守如前。
建安二十四年(219),劝刘备晋汉中王的劝进表中,排名情况如下: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、左将军领长史镇军将军许靖、营司马庞羲、议曹从事中郎将军议中郎将射援、军师将军诸葛亮、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关羽、征虏将军新亭侯张飞、征西将军黄忠、镇远将军赖恭、扬武将军法正、兴业将军李严……
这个排名的政治意味浓厚。
马超因为是东汉超级贵族门阀,所以,排名第一,表明东汉贵族门阀对刘备的支持!
许靖、庞羲、射援属于留用的刘璋旧臣,人家的官职是经过东汉政府正式任命的。所以,这几人劝进,表明东汉政府高级官僚对刘备的认可。
其中的徐靖,本就是东汉末年的名士杰出代表,其与堂弟许劭一起组织的“月旦评”,风云一时无两,汉末人物但凡能被此二人评论上榜的,无论褒贬,皆身价倍增。
最典型的代表,便是曹操。他为了能上榜,使尽各种手段,逼迫许劭说出了一句“子治世之能臣,乱世之奸雄。”由此,曹操便成为汉末最受瞩目的一颗政治新星,冉冉直上,贯达星云。
接下来是刘备本来阵营的赖恭、诸葛亮、关羽、张飞、黄忠等人,这个不用多说了,是刘备老班底子荆州帮对刘备的支持态度。
接下来的法正,刘璋旧人,但属于刘璋手下东州军的第一领袖,政治态度非常具有价值。
再后面就是李严,此时的李严,却是益州帮派势力的代表。李严的劝进,表示益州土著们的支持态度。但益州土著们被排在这些人之后,也间接表明了此时,益州帮在刘备集团里的座次排名。
此后,蜀汉的政治权力的帮派座次,基本以此次劝进表的排名为准。
李严在犍为太守任上,表现出优秀的治政能力:凿通天社山,修筑沿江大道,把郡城整修一新,以致"吏民悦之","观楼壮丽,为一州胜宇"。
这自然是好的一面。
但是,李严的性格缺陷,也在此时表现了出来。
李严性情孤傲,难与人相处,在任期间曾因迁移郡治官邸一事与持反对态度的郡功曹杨洪争执,引得杨洪一气之下主动辞职引退。
都督江州后,又与属下牙门将王冲发生摩擦,王冲自知为李严所疾恨,惧怕因此被诬陷罪名而叛逃降魏。
李严自视甚高,护军辅匡等年龄与地位与李严差不多,但李严却从不愿主动与他们来往。
俗话说,苍蝇不叮无缝的蛋。
李严被益州土著势力接纳,便是发生在此一期间的事情。
另外,李严与益州土著们的苟合,更像是一个郎有情来妾有意的事情,相看两不厌。
因为益州土著虽说势力庞大,盘根错节得厉害,但在刘备的朝堂里,代表人物并不多,在军中更是弱势得一塌糊涂。好不容易有一个吴懿冒出了头,但很快,吴懿寡居多年的妹子,却忽然就成了蜀汉的皇后娘娘,由此,吴懿吴班这一干军中代表,便沦为外戚,也被高高挂起了。
而李严却恰好填补了益州土著们在军中的空白。
李严的政治智商其实并不怎么高明,只算是中人之姿吧,这样的人,好操弄摆布。若像法正孟达那样的智商超群的东州代表,其实很不好相与的。
法正太强横,孟达多反复。
有了益州土著们的支持,李严的能力便也被加倍凸显出来。
特别是治下剿匪,换了旁人,还真的没有那么简单,但在益州土著们的加持下,李严的剿匪事业干得“如火如荼”“顺理成章”“成绩斐然”,因为很多时候,所谓的匪患,本就是土著豪族们的势力外延,或者说穿了,就是豪族们的利益诉求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。
所以,只要李严需要,就会有匪患发生。然后,只要李严需要,匪患很快便销声匿迹。至于牺牲几个匪头豪酋,对于土著豪族们来说,这算什么?连个屁都不算。
既然这些匪首们早就成了别人的工具人,走上了这条路,被牺牲便是一种觉悟。没有这种觉悟,还想被人家豪族利用,你滚一边子去,最好有多远你滚多远。
这世上,最不缺的,便是拥有这种觉悟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