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5章 往事,并不如烟【1】

星落门 倔强的纽扣 5031 字 2个月前

蜀汉最奇葩的一幕便出现了,朝堂上专注外敌,忙得不亦乐乎;李严到处平叛,胜利接踵而至。

李严成为短暂的刘备时代最耀眼的军事天才,光芒一度胜过所有开国元勋,包括张飞赵云等人,都被掩映在其光芒之下,委曲求全。

于是,李严的政治地位便越来越重要了。

章武二年(222),蜀汉皇帝刘备伐吴,夷陵之战败回,征召李严进永安宫,任命他为尚书令——这就已经有了托孤的意思了。

可以说,到目前为止,益州土著们的计划,正一步一步坚定地走向成功,趋于完美。

大家都拭目以待。

章武三年(223),刘备病重,李严与诸葛亮一道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;以李严为中都护将军,统管内外军事,镇守永安。

建兴元年(223),李严被封为都乡侯、假节,加光禄勋。

自此,李严和诸葛亮成为唯二的托孤大臣,理蜀汉事。

在刘备的托孤计划中,诸葛亮主理政务,李严主理军务,二人互相配合。此时的李严,作为益州土著们的代表,正式开始在蜀汉朝堂上成为顶梁之柱,这是刘备不得已的作为,更是益州土著们乐见其成助推多年不懈怠的结果。

多年的媳妇,终于熬成了婆。

蜀汉风雨飘摇之际,李严却度过了一段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幸福时光。

但是,人算不如天算。

本该拥有大好前程的李严,却被命运的车轮给碾压得面目全非。

刘备托孤时,将荆州帮和益州帮的二合一架构安排得明明白白的,但他唯独忘记了一点——此时非和平时期。

也因此,在刘备去世后,随着蜀汉国外国内迅即发生的一系列变化,刘备原本的托孤格局瞬间就被全盘打破。

首先,因为夷陵一战将蜀汉的生机几乎全部败亡,主力没有了,一批骨干人才也都陨于此战中,南中叛乱四起。诸葛亮必须集中所有力量讨伐南中叛军。

这,需要一个托孤大臣亲自坐镇的吧。

然后,蜀汉和孙吴之间的关系,既是盟友,亦为仇雠。这二者的关系,唇齿相依,但若有机会,由二而一,与曹魏来一个“隔江而治”,也并非不是一件好事情。

所以,李严镇守永安宫,防止东吴趁火打劫,也就显得和南中平叛同等的重要了。

于是,两个托孤大臣一个去了南中,一个镇永安,就显得十分合理。

相对而言,征南中的,要有许多动作运作,要集中蜀汉几乎全部的有生力量,而镇永安的,只要睁大两只眼睛,不给孙吴以可乘之机就好了。

由此,诸葛亮和李严这两位托孤大臣的命运,就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两个方向。

李严没有机会参与南中平叛,从而让诸葛亮一步步坐大,将军政民政所有政,都一把抓了。

南中平叛结束,诸葛亮已经一家独大。

而当蜀汉的精力放在北伐事业上时,李严又因为必须坐镇永安宫,防止孙吴来犯,所以,再次遗憾地全程脱离了北伐战场,逐渐地沦为看客一枚,并逐渐远离了蜀汉政权的核心。

北伐十余年打的轰轰烈烈,诸多将军文人成为政治明星,名不见经传的人成为将军侯爷者,数不胜数。

而托孤大臣李严都有意无意地都被排除在外,成了一个名不副实的“托孤大臣”,被市井笑为“托孤闲人”,独自凋零在白帝城的巴山蜀水中,凌乱得一批。

这可不是李严想要的结果,更不是益州帮们想要的结果。

“凭什么呀,大家好不容易推你上位,最后你却一直枯坐白帝城,想干嘛?钓鱼过余生?”

不管是钓鱼,还是摸鱼,都是益州土著们所不能忍受的。

在益州帮一而再再而三的鼓捣之下,李严的心态便有些变态了。

于是,李严多次上书诸葛亮,主动要求参与到北伐战争里去——大家皆为托孤重臣,某愿为北伐尽一份力。

诸葛亮也念及他是托孤大臣,总是这样被孤立在北伐大业外既不好看,也不好听,于是,李严便也参与到北伐事业中来,成了都粮草官,负责为北伐大军筹集转运粮草。

如果一切顺利,也就罢了,北伐的功劳簿上,也会给李严这个托孤大臣记上一笔。

但,诸葛亮的如此安排,却引来另外一个后果,那就是——李严很生气,后果很严重。

因为李严对这个“都粮草官”很不感冒,甚至认为这是对自己这个托孤大臣的侮辱!

“我去你大野的都粮草官!你把老子当哈儿耍的嗦!”

不出意外,意外很快便会发生。</div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