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名府的案子彻底摊开是在三天后。
吏部和刑部各接了一纸奏疏,都是来自大名府。
连乾元帝的御案上也有。
勋爵人户,奏疏本就可直达天听。
大名旧都留下的勋贵有爵人家实在不少,御案上的那本奏章就是高乐伯爵府送至盛京来的。
说是大名府官场贪赃枉法,官商勾结,诸如此类。
铸造假币一案在凤阳府闹开之后,大名府里好多人根本就坐不住,因是息息相关,生怕朝堂查到他们头上去。
其中不知有多少奏疏被淹下,连送到凤阳的机会都没有。
乾元帝脸色铁青,裴高阳掖着手站在一旁,户部与刑部诸位尚书更是大气不敢喘一下。
到头来,还是乾元帝先开了口:“高乐伯说的也够清楚了吧?这些人如今胆大包天,欺上瞒下,朕前脚迁都,他们后脚就敢做出这些来。
怕不是早就有了这些猫腻,无非是今次盛京先闹起来,他们坐不住了,才露出诸多马脚!”
天子震怒,殿中站立的这些人哪一个不诚惶诚恐?
尤其是吏部与礼部。
奏疏上达,中途被淹下去,固然可说大名府官场上下沆瀣一气,甚至那些奏本都没有能出得了大名府,就已经灰飞烟灭,到头来所有的声音自然是销声匿迹,多少年来都是如此。
又或者,当初还没有迁都时,大名府就已经烂透了。
仍旧是这样的毛病,无人敢说,也没人能说得上话。
底下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,也未必这些人就能抓得出来。
若非今次狗急跳墙的闹起来,大概都不会惊动到高乐伯。
吏部和礼部两位尚书不敢应这话,还是裴高阳先行上前了一步,拱手叫官家:“依臣看来,官家也不必这般动怒,如今案情发作起来,再去追究前尘往事已是很没必要的事情。
官家眼下生气,无非觉得他们太过嚣张,不把朝堂放在眼里,更是不把官家放在眼里,铸造假币,祭天祭祖出岔子,这些事情看似对百姓没什么害处,实则对百姓是有实打实的损害的。
您如今要派钦差彻查,这是自然,要的不过是那个真相。”
他是明事理的人,也也摸得准乾元帝心意。
现在有什么可生气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