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《会编》卷162《绍兴甲寅通和录》,卷164,《要录》卷81绍兴四年十月戊子。
5《金佗稡编》卷12《乞本军进讨刘豫札子》。
6《金佗稡编》卷3高宗手诏。
7《金佗稡编》卷9《遗事》。
8《金佗续编》卷1o《令措置河北河东京东三路忠义军马省札》。
9《金佗续编》卷27黄元振编岳飞事迹。
10《金佗稡编》卷9《遗事》。
三、岳飞的爱国主义和忠君思想
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,大致是自秦汉以来,由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、巩固和发展,而长期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。但是,在岳飞所处的时代,爱国主义不可避免地与保卫赵宋家天下、忠君思想融合为一。须知祖国、国家和君主,乃是现代人的不同概念。但是,忠君思想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愚忠。
后世人对岳飞“愚忠”的印象,其实并非真正得自于准确的历史记载。岳珂编写祖父岳飞的传记,即《鄂国金佗稡编》的《鄂王行实编年》,固然竭力讳避和抹煞岳飞与宋高宗的矛盾,但强调、渲染和虚构岳飞的“愚忠”形象,还是更晚的事。清朝乾隆皇帝为使臣僚对自己尽忠,有意将岳飞渲染为对皇帝“愚忠”的楷模。他称赞岳飞“知有君而不知有身,知有君命而不知惜己命,知班师必为秦桧所搆,而君命在身,不敢久握重权于封疆之外”。1
此段评论并不符合史实,岳飞为抗金成功,并未回避久握军权之嫌,绍兴十年班师时,他也未料想会遭秦桧的毒手。当然,给人印象最探者,还是《说岳全传》、戏曲之类的艺术虚构。如在清人钱彩的《说岳全传》中,岳飞死到临头,仍对宋高宗感恩戴德,忠心不二,他亲自捆缚企图造反的岳雲和张宪,引颈受戮。
其实,宋人尽管一般都肯定岳飞,却并未将他作为忠君道德的楷模,更无人认为他有今人所谓的“愚忠”思想。理学集大成人物朱熹在肯定岳飞“忠勇”的同时,又认为岳飞“有些毛病”。“毛病”之一是“骄横”,“若论数将之才,则岳飞为胜,然飞亦横”。“岳飞较疏,高宗又忌之,遂为秦所诛”。“毛病”之二,是“恃才不自晦”,锋芒毕露,不行韬晦保身之计。2
如今看来,朱熹的一些指责,倒恰好是岳飞的一些优点。例如他在绍兴七年愤慨辞职,绍兴十年违诏出师,说明他对皇帝并非是绝对服从,而毫无怨尤。
研究问题忌带表面性,若仅从今存宋高宗手诏和岳飞奏议着眼,总不免有表面应酬的官样文章。人们摘引此类文词,说明君爱臣,臣忠君,自然并不困难,却不足以说明实质性的问题。
如果进行由表及里的探究,就不难发现,绍兴七年是宋高宗和岳飞君臣关系发生转折的一年。自绍兴元年到七年初,宋高宗需要擢用良将,安内攘外,以保全皇位。岳飞升迁最快,后来居上,一时成为宋高宗最器重的武将,甚至准备授以全国大部兵力的指挥权。岳飞在上奏中非常感激皇帝的破格提拔,渴望抗金功成,以为报答。但是,自宋高宗取消兼统淮西行营左护军的成命,岳飞愤而辞职以后,围绕着设立皇储,要求增兵,对金和战等问题,君臣之间的裂痕愈来愈深。宋高宗最后使用屠刀,也是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
岳飞的悲剧在于既要爱国,又须忠君,事实上两者不可兼得。他在生前最后几年中,既对皇帝愈来愈不满,却又不能摆脱忠君道德的束缚。最后则是宋高宗对这个根本没有野心的将帅下毒手。人们不能苛求岳飞具有反对专制政治的超前意识,岳飞的才能、品格和风骨尽管堪称是古代武将的典范,却反而不容于世,成为专制腐败政治的典型牺牲品。
在中华四千年的悠久历史巾,对后世子孙起着巨大精神影响的历史伟人,为数并不多,而岳飞则是其中的—位。岳飞“尽忠报国”的精神,他的高风亮节,不仅为表率于宋代,3也激励着后世。
残酷的宋金战争早已成为历史陈迹,金朝的女真人逐渐融合在汉族之中,其后裔也已成为汉人的一部分,仅有少量留在东北的女真人,成为后来满族的祖先。然而岳飞的崇高爱国精神,却长久地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神魂,砥砺着我们民族的志节。他的不朽词作《满江红》,也长久地震撼着我们民族的心灵。
一个伟大的、而又多灾多难的文明古国,她之所以能屡仆而屡兴,千百年来的爱国主义传统,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支柱,无疑是发挥着重大作用的。每当祖国蒙受耻辱,遭遇劫难,濒临危亡之际,总是有大批大批的爱国志士,甘愿为她的荣辱、兴衰、存亡而献身。岳飞等先烈的榜样,鞭策着后人;而后人的奋斗业绩,也可超越前人。
时至今日,中华大地仍处在文明重建阶段。中华民族是有强韧生命力的民族,中华民族不甘永远落人之后,也不会永远落人之后。建设新文明,并不意味着必须彻底毁灭旧传统。特别是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,必将发扬光大本民族优秀的、有价值的旧传统,而摈弃坏的、不适用的旧传统,以滋养和建设崭新的文明。
1《岳庙志略》卷首《岳武穆论》。
2《朱子语类)卷13l,卷132.
3如《宋史》卷451《徐应镳传》载,南宋亡时,太学生徐应镳在原是岳飞故宅的太学,祭奠岳飞祠,然后全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