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52页

相比于神武教,大雪山的地位则要纯粹的多。与其说是推崇一座山,倒不如说大唐朝廷是为了推崇一个人——一个对大唐影响深远的人。

当年叛乱的过程百姓们不得而知,可结果却摆在那里:慕惊锋一人一剑,抵挡住了如狼似虎的夏国雄兵。在大唐百姓的心目中,他便是大唐的守护神。只要有他在,大唐便如拥有一枚定海神针。

所以,大雪山的建立,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稳定民心,让老百姓心中有一个寄托。

和之前两大圣地均不相同,稷下学宫的存在仿佛与“武”没有太大关系,虽然那里住着一位位列“三大宗师”之一的魏中天。

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,齐国对于“儒”的追求近乎到了一种病态。加之地理位置让他们不染战事,齐国上下重文轻武,人人以胸有沟壑而感到骄傲。在这种大背景下,“入仕”的途径变得尤其狭窄,仿佛只有从稷下学宫走出来的学子,才能算是正宗朝廷命官。

可以这么说,稷下学宫是支撑夏国朝廷的根基。

由于学宫的地位超然,每年一度的“稷下盛会”,也便成了齐国上下的头等大事。

虽然盛会在每年阳春时节举行,可无形的战争其实早已打响。当参加盛会成为学子出头的唯一出路,全国各地便都会为了一个名额而挤破头颅。达官贵人们更是使出浑身解数,务必要让子弟进入学宫,为来日子承父业光耀门楣打下基础,这从庞光大肯花费无数心思,送庞子敬前往尼山参加当地的辩才会就可见一斑。

盛会共分五天,前两天乃是笔试,笔试成绩优秀者可参与辩试。再经过两天的辩试之后,最为出类拔萃的三位学子将会从所有人中脱颖而出,成为盛会最耀眼的明星。

这样的风流人物,将来飞黄腾达几乎已是板上钉钉的事。

笔试场面沉闷,齐王自然不会参加,他只需要看到齐国最出类拔萃的学子展现最好的一面就足够了。所以,每年稷下盛会最后一天,从百余人中脱颖而出的三甲在“圣德堂”激辩,齐王便会亲自出席,为本已火热的盛会再添一把火。

今年的稷下盛会无疑更为热闹哦,因为除了齐王和一干重臣之外,更有大唐的使节前来。

无形之间,稷下学宫压力倍增。

号称天下文人的圣地所推出的学子,自然不能在唐人面前落了面子,要让来自西方蛮地的家伙瞧瞧,什么才是真正的儒家传人!

天晴,无风,稷下学宫殿前广场。

“恭迎陛下!欢迎大唐使者!”

当齐王李玉与唐安在一干大臣的陪同下进入学宫之时,无数学子和学宫教习全部跪伏在地,场面蔚为壮观。